🖥 桌面 —— 完整的「生产力」平台

这是我的桌面。
当我们坐在桌前,生产力就不再是某个单一的设备,而是所有硬件、软件彼此连接配合之后,带来的效率的提升。
完成这篇稿件时,我使用「随航」功能,通过 iPad 屏幕查看大纲;而它上一秒可能还是「音乐中控台」或者只是呈现今天的日历和天气。
我可以随便朝着哪个方向说出「嘿!Siri!播放一些轻音乐」来唤醒 HomePod,或者使用雷电 3 拓展坞在 Mac mini、MacBook、iPad 设备中即插即拔,扩展屏幕。
这大概是我对「桌面生产力」的理解,各司其职、相互配合、恰到好处。

这是我的桌面设备清单。
我不想在文章中过多赘述每个设备的性能跑分或使用体验,只想分享一些真正提高了生产力的搭配和方法。

首先,是这张 1.6 米长、0.8 米深的桌面,足够大的面积让我可以合理地对物品进行摆放。

配合显示器支架臂,不仅可以灵活调整屏幕角度,也省出了屏幕下方的空间。最关键的是电源、数据线缆可以隐藏在支架中,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走线的问题。
E4 桌腿可以在 580mm 至 1230mm 的高度中快速平稳升降,全部设备的电源线均藏在桌面下方。
这样的整体设置构成了「桌面生产力」的基本平台。
其次,是尽可能实现的「无线模式」。
- 使用三合一充电板完成对手机、手表、耳机的充电;
- 使用妙控系列三件套摆脱线缆对键鼠的限制;
- 使用雷电拓展坞作为多设备信号数据传输的「交换中心」;
- 使用无线耳机、音响实现音频输出;

桌面设备的无线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使用时的效率和感受。
最后,是形成个人「随手记录」的习惯,并找到最合适的方法。
对我来说,坐在桌前时,免不了会有大量信息输入。
- 看到新的种草小物件
- 忽然有了新的创作灵感
- 想起了一些很重要的待办事项
对于这些内容,我建议大家把他们从「脑海中一闪而过」变成「用合适的方法随手记下」。
比如使用 Apple 自带的备忘录,或者印象笔记、flomo 等软件。

我会在 Notion 中建立一个叫做「Dashboard」的页面,这里包括我每周要做的事情、想买的东西,以及每天提醒自己的鸡汤忠告 🙃

以上,我就可以坐在这里,或者站在这里,完成工作或者仅仅是休闲娱乐,而所有的一切,都在掌控之中,可以说是极其善良守序的画面了。
🎒 EDC —— 功能和重量一样重要
这是我的 EDC 👇🏻

这也是我的 EDC 👇🏻
先实名赞美一下 incase 的双肩包真的非常非常优秀。
口袋分配合理、容量令人惊喜、电脑位自带绒布减少磨损,小风小雨完全防得住。
很长一段时间,我也倾向于把这些东西都带在身上,觉得充满了随时随地可生产力的安全感。
但其实慢慢就会觉得,日常上下班通勤,重量和功能一样重要。很多时候我只是为了「全」而「全都带着」,反而增加了无谓的负担。

所以东西可以齐全,但具体携带哪些,还是看实际的场景和需求。
- 上班通勤:iPhone、Apple Watch、AirPods Pro、卡包
- 日常咖啡馆:在上班通勤的基础上增加 iPad 或 MacBook,以及口袋笔记本
- 短途差旅:SONY WH-1000X M3 头戴式降噪耳机必不可少
- 出门游玩:DJI OSMO Pocket II 和 100w 3C1A GaN 充电器都可以稳稳放在 PeakDesign 收纳包中


重点安利一下这款「巅峰设计」收纳包。拥有 21 个口袋,整体是防水的材质。
无论是数据线、卡、票据,还是转换器、充电头、文具,都能集中收纳。

🗂 Notion —— 我的人生行动指南
前面也有提到,我会使用 Notion 对要做的事情、想买的东西做日常记录。
除此之外,也用它记录了密码、KTV 保留曲目、差旅物品清单甚至每个版本的简历。

最近两年在很努力的断舍离,极少购入新的衣服鞋子,数码产品也坚持「入一出一」的原则1。
北漂第五年,搬过五次家,处理掉了很多旧衣物、毛绒玩具、盲盒和乐高。
定期分门别类整理房间里的每一个物品。坚持记账 1340 天,为 Notion 贡献 DAU 一年零三个月,每年写一篇总结,做复盘和感慨。
这好像也是一种强迫症 🤔
但它确实让我时时刻刻都更清楚,我是谁,我在哪里,我应该干什么,我已经拥有什么,我还想要些什么。
当然,这只是我自己的习惯,也只是对自己的要求。它并不影响,也不会限制我融入这个可爱的世界,和家人、朋友、同事开心地相处。